黄奇帆谈外汇占款问题 M0 M1M2 问题

 

2017-11-24 财经国家周刊

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

来源:经济学家圈、南风窗

 

2012年,美国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了一个怪圈:一些发展中国家辛辛苦苦赚来的外汇自己不用,而是以低利息借给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拿了外汇在全球投资,取得了五到十倍的效益,这就是一个经济怪圈。

 

近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演讲中呼吁改变我国外汇储备由央行独自管理的模式。在他看来,由于央行无法发债,只能靠不断扩张M0来对冲巨额外汇占款,造成了M2的扩张、房地产泡沫、资金脱实向虚等一些问题。他认为,财政与央行“二元”管理外汇的结构比央行独立管理更好,“一个国家80%90%的外汇是财政储备,央行是10%20%的财政储备”。

 

以下为演讲全文:

 

在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判断——中国经济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中存在着失衡,这个失衡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中存在着结构性的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今天我主要讨论一下金融失衡的现象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这几年,中国金融“脱实向虚”的主要现象特征有两个:

 

一个是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4%增长到20158.4%,这是全球金融占比较高的。美国最近10年即使金融泡沫比较严重,也在6%-7%之间,欧洲和日本一直在5%左右,相比我们的指标比较高,这不是好事情,是金融脱实向虚的现象。

 

第二个指标就是M2GDP2倍左右,美国的M2GDP70%,这个比重是美国的三倍。比重高一方面说明资金周转效率、使用效率低,另外一方面带来几个问题:第一,M2过分庞大会造成通货膨胀,首先表现在房地产市场,我们的M22003年的时候跟现在比增长了大概十倍,房价也涨了七八倍。第二,M2大量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产生了非常多的表外业务和理财业务,几十万亿的资金转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通道业务、叠加业务就带来了金融的泡沫和风险,这块的泡沫正在增长,增长的利润都会传递到实体经济成为融资的成本。

 

为什么我们的M2脱离货币政策,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M0M02003年是3万亿,2005年是6万亿,2015年到了30万亿,也就是说这十多年来M0涨了十倍以上,加上乘数效应就非常大了。

 

M0增长的规则应该是GDP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再加上一个平减系数,但我们这些年没有采用这种货币政策基本公式,完全是20%多的增长,这是由于外汇占款导致的,我们国家的30万亿M0当中,有20多万亿是外汇占款。

 

大家又要问,全世界都有外汇储备,为什么别的国家没有外汇占款引发通货膨胀或者M0M2超规模的扩张的问题呢?

 

那是因为外汇储备的体制有两种,一种是两元构架——财政储备为主,央行储备为辅,一个国家80%90%的外汇是财政储备,央行是10%20%的财政储备。而我们不是两元构架,是央行独自储备,但央行是不能发债的,也没有其他的钱,所以只能用M0的扩张购买外汇。因此,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体制是存在问题的,我们现在讲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改革,不仅是金融监管体制要改革,而且外汇储备体制也要改革,如果不改革的话,会造成中国通货膨胀、金融乱象、脱实向虚。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至少带来四个好处:

 

第一,财政管理外汇储备,可以吸收M2并造成紧缩,不会通货膨胀。

第二,央行摆脱了外汇占款的绑架就有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根据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为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很好的服务,形成独立的货币政策。

第三,财政管外汇储备,是自己发国债拿来的钱,就可以给中投进行投资,这种投资不讲15%回报,不讲10%回报,就最起码的5%回报,一年就会有上万亿的收入。而央行的外汇储备是不能投资的,只能买国外比较好的债券,利息比较低。

第四,我们可以真正成为世界金融强国。金融强国不是把钱借给别人,而是自己投资,产生实实在在高回报、好回报,有效益持续效益回报的强国。

 

2012年,美国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了一个怪圈:一些发展中国家辛辛苦苦赚来的外汇自己不用,而是以低利息借给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拿了外汇在全球投资,取得了五到十倍的效益,这就是一个经济怪圈,所以必须解决“斯蒂格利茨怪圈”,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

 

延伸阅读

 

你必须知道黄奇帆到底想说什么?

 

作者: 谭保罗 

 

黄奇帆对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谈了一些看法。媒体报道很杂乱,我归纳了两点。

 

其一,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是央行独自管理的。因此,央行只能不断扩大M0,造成“外汇占款绑架M0”的现象,一定程度加重了货币超发。未来,可考虑加入财政管理。

 

其二,如果财政管理外汇,可以发行国债将资金输入中投公司等机构进行投资,这种投资的回报会比央行单独管理高,因为央行管理的外汇储备只能买国外比较好的债券,利息比较低。

 

这两点都相对专业,我用“白话文”解释一下,你才能真正明白黄奇帆到底在说什么。什么叫央行单独管理?它涉及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机制,其流程是这样的。

 

 

 

△黄奇帆:我们现在讲体制机制改革,金融改革,不仅是金融监管体制要改革,而且外汇储备体制也要改革。

 

比如,企业A出口创汇拿到了100万美元,但是企业A要在国内支付厂房租金、发员工工资或者购买原材料,没办法用美元,要用人民币。那么,A企业就会去银行结汇(把美元给银行,换回等值人民币),得到不到700万人民币。

 

再看银行,它从企业A手中拿到了100万美元之后,它会在我国的外汇市场和央行进行交易,即把100万美元卖给央行,同样得到了不到700万人民币。请注意,这里的不到700万人民币到了银行手中之后,就是基础货币,也就是黄奇帆所说的M0

 

什么叫做基础货币呢?就是银行可以用它进行货币创造。我在以前很多文章都写过,货币创造即是商业银行体系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之下,可通过不断的滚动借款(借款给国企或有关系的土豪),从而创造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本质上就是债务,债务多了,货币也就多了,就会通胀。为了逃脱通胀对财富的蚕食,普通人只能去抢房。

 

扯远了点。商业银行把外汇卖给央行,最后其实是到了央行下面的副部级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来管理和投资。

 

黄奇帆的意思是,外管局投资主要是买美国国债,利息低。如果把外汇给中投进行投资,那么收益会更高。这是黄奇帆的第二个观点。但这一观点立即被同时参会的央行研究局局长进行了反驳。

 

先说黄奇帆的第二个观点。其实,外汇管理局并非像黄奇帆说的那样,只能投资美国国债,外管局早已成立了一些市场化的投资平台,可以对优质海外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并不局限于美国国债。

 

现阶段,外管局(隶属央行)和中投(隶属财政部)的投资方式,在本质上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奇帆的第二个观点值得商榷。

 

黄奇帆的第一个观点则有一定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的生成机制的确正如以上所描述的那样。央行资产负债表每增加1美元的外汇,即意味着必须发行给商业银行不到7元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这被业界称为是人民币的“被动超发”。

 

△黄奇帆的意思是,外管局投资主要是买美国国债,利息低。如果把外汇给中投进行投资,那么收益会更高。

 

因此,黄奇帆认为中国应该改变“被动超发”现状,遏制通胀和流动性过剩催生的金融乱象,这是非常“正能量”的。黄奇帆还提到,可以由财政部发行国债将资金输入中投的模式。这是什么意思?

 

黄奇帆说得很简短,没有展开论述。但查阅资料可以看到,中国曾出现过财政部发行国债买外汇,帮助央行减轻“被动超发”的故事。

 

那么,央行(发基础货币)购汇和财政(发特别国债)购汇,不同点在于哪里?

 

很简单,在于基础货币是“不需要还”的,它是央行利用国家信用来创造的,它并非现实的债务。但财政部发国债换回外汇,那么国债是现实的国家债务,是“需要还”的。

 

我想,这才是黄奇帆真正想要说,但说得还不够明白的地方。

 

关于 M0 M1 M2 相关资料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M 。: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 。+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在这三个层次中,M 。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M0,通货发行额减去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中美两国的M 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 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2/3页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 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 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资性交易。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总结,M0M1M2M3本质含义如下:M0=流通中现金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